荊楚大地科創活力涌動,8月20日,湖北省召開“決勝收官‘十四五’謀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篇”,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馮艷飛介紹,“十四五”時期,湖北省科技創新成績斐然,湖北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較2020年提升6.98個百分點,排名全國前列、中部第1。
“十四五”期間,湖北省堅持省域創新體系一體化發展,全省創新實力大幅躍升。湖北獲批並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武漢科技集群排名從2020年的全球第29位升至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從全球第13位升至第9位。3家國家高新區排名進入全國前50,數量全國第4、中部第1,東湖高新區排名全國第6。在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評審中,湖北省主持完成的19個項目獲獎,數量居全國第2,李德仁院士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湖北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較2020年提升6.98個百分點,排名全國前列、中部第1。
湖北省堅持打基礎、謀長遠、塑優勢,深入構建高能級科創力量矩陣。漢江實驗室獲批並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優化提升、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部開工建設,落地湖北的科技領域“國之重器”達到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后達到45家、全國第4,取得“總量、牽頭數量、排名”最好成績。10家湖北實驗室從無到有,已在化合物半導體、生物育種等細分領域實現領跑。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達到545家,數量居全國前列,基本實現市縣全覆蓋。獲批“雙一流”建設學科32個、全國第4,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形成強大創新網絡。
全省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在基礎研究方面,發現玉米水稻增產關鍵基因,創造平頂脈沖磁場新的世界紀錄,鈣離子光頻標躍遷頻率進入國際次級秒定義。在戰略必爭領域,三維閃存芯片技術實現從落后到領先的跨越式發展,北斗通導遙一體化技術將衛星導航精度提升至厘米級,電磁彈射技術成為國產航母“撒手锏”。在產業關鍵技術方面,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纖”創多項光傳輸世界紀錄,超大功率激光器、三維五軸加工機床等關鍵設備打破國際壟斷。在民生科技方面,全球首台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獲批上市,高產高蛋白玉米為我國大豆蛋白替代提供源頭支撐,“稻米造血”改變我國人血清白蛋白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全省每百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7件,較“十三五”末增長167.4%。
湖北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0404家增至近3萬家,增長近兩倍﹔科技型中小企業從“十三五”末的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長超5倍,數量全國第4。同時,推出一系列符合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特點的貸款產品,知識價值信用貸、科技人才貸、創新積分貸服務企業超萬家,累計發放貸款1033億元。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從“十三五”末的1687億元增至5500億元、全國第3﹔連續4年每年跨越一個千億台階,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從“十三五”末的2402億元增至5743億元,增長139%。
全省創新生態更加完善。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由“十三五”末的1005.28億元增至1408.17億元,增長40.08%。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量子聯合基金,省聯合基金規模實現連續五年“翻番式”增長,帶動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較“十三五”末增長69.08%。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層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的意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十三五”末的19.22萬人年增至28.82萬人年,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15.3%。同時,湖北省縱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承擔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科技成果評價、科技人才評價等國家改革試點,完善鬆綁減負舉措、加大創新激勵力度、健全容錯免責機制,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導向加快構建。全省科技開放合作打開新局面,長江中游創新協同不斷強化,中非創新合作中心落戶,創設並連續舉辦“東湖論壇”“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等國家級論壇活動,多項工作被列入國家重要外交成果。大科普工作格局加快構建,科研誠信持續優化。(來源:湖北日報客戶端 記者 文俊 陳熹)
人民網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王震)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財政部、稅務總局近日發布公告,對按照育兒補貼制度規定發放的育兒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公告稱,衛生健康部門與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在上海市金山區華東無人機基地,8條無人機物流航線正架起空中運輸走廊,每周約50架次的飛行讓浙江舟山、嵊泗等地的海鮮通過常態化冷鏈運輸,新鮮直達金山。 與此同時,全國首個鐵路裝卸自動化碼頭——湖北武漢陽邏國際港集裝箱鐵水聯運二期項目A標段近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